【人民日报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: 探寻隐藏在历史中麦作文化足迹

【人民日报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: 探寻隐藏在历史中麦作文化足迹

“元狩三年秋……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。”“大中祥符八年八月……诏京兆、河中府、陕、同、华、虢等州贷贫民麦种。”“洪武六年六月壬午,盱眙献瑞麦,荐宗庙。”……这些散落于《二十五史》的麦之墨痕,不仅记录着麦的荣枯与收获,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与土地血脉相连的生存密码。那么,历代文献中有关麦作的内容有什么?它们又是怎样折射出中华农耕文明生生不息的动人故事?

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(以下简称西农)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、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杨乙丹带领下,该校农史团队正在挖掘整理相关内容。杨乙丹告诉记者,小麦育种一直是西农的传统和优势,在与学校农学专家及团队成员讨论交流后,他决定整理研究历代文献中有关麦作的史料,挖掘、阐发蕴含在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。

吴艳青是西农农业历史与社会变迁方向的博士研究生,跟着导师杨乙丹整理麦作史料已有三年多。她告诉记者,还在读硕士的时候,杨老师开组会多次念叨说,《中国稻作史》已经出版发行,而与稻作同等重要的麦作历史,还缺乏系统研究,希望在退休前能与团队成员一起,把中国古代麦作史料陆续整理出来,完成《中国麦作史》的著述。作为西农农史传人,年轻人要勇挑重担。

在工作中,吴艳青除了自己承担的任务,还负责整个学生团队的协调、管理。“有幸参与其中,留下自己为延续西农农史学脉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奋斗的身影,那是最好不过的人生经历。”吴艳青表示。

王俊迪是社会学专业2023级本科生,参与了《明宪宗实录》《明穆宗实录》和《清高宗实录》中麦作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。她说,参与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。

首先是对中国古代农业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农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。其次是对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乡村社会有了更丰富的体会。“整理的过程中会看到一些小故事,让我印象深刻。比如里边提到陕西岐山、扶风一带有个食人魔的民间传闻,他把一家人都吃了。这种志怪故事的背后,恰恰反映了粮食不够吃的问题,让我深切感受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。”王俊迪表示,自己本科毕业后打算继续攻读社会学研究生,持续关注农业及乡村社会问题。

黄秋杨是科技史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,他说参与麦作史料的整理后发现,小麦不仅仅是一种粮食作物,还有很强的文化建构和象征意义。“基本上和平年代祥瑞的事情比较多,而战乱年代则很少提及。我的硕士论文研究的是明清时期云南麦作农业发展。”黄秋杨表示说,另外,他还参加了学校在陕西省合阳县的研究生助力团,看到了基层把18亿亩耕地红线的事抓得很紧很严。“我觉得重视粮食安全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,也是西农学子的使命担当。”

在整理《二十五史》《明实录》和《清实录》麦作资料的同时,历代农业典籍、本草著述及诗词歌赋中有关麦的内容也在持续搜集整理。经过五年多的艰辛努力,目前,《二十五史》《明实录》《清实录》《全唐诗》《全宋诗》等史册中关于麦作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已基本结束,共整理出300余万字。

杨乙丹表示,在积极践行延续历史文脉和讲好“中国故事”的时代背景下,西农农史学人需要接续努力,以麦作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为契机,不断书写波澜辉煌的中华农业文明史。目前基础性的工作已经迈开步伐,下一步将在史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,努力完成《中国古代麦作史料汇编》和数据库建设,并以数千年麦作生产实践为抓手,持续推出系列著述,讲好中国农业发展故事。同时,也会把这些内容融入“中国农业发展史”’“中华农业文明史”等课堂教学中,让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在学生中生根发芽,传承弘扬,为兴农强国作出新贡献。

📚 相关推荐

谯楼的解释
beat365手机下载

谯楼的解释

📅 08-30 👁️ 3770
“闪电贷”和“e招贷”有什么区别?招商银行闪电贷与e招贷哪个划算
产品功能
365不让提款

产品功能

📅 07-24 👁️ 9128
方舟生存进化蜘蛛怎么驯服
365不让提款

方舟生存进化蜘蛛怎么驯服

📅 07-28 👁️ 3747
补票的时候到了!这些80后玩过的经典老游戏,现在Steam就能玩到正版
奇迹mu哪个区人最多 奇迹mu人气盘点
beat365手机下载

奇迹mu哪个区人最多 奇迹mu人气盘点

📅 08-20 👁️ 643
那年花开月正圆:周莹为什么会坐牢?是沈星移救了她吗?
将 CDR 转换为 PDF
365下载手机版

将 CDR 转换为 PDF

📅 08-17 👁️ 215
可汗学院
365下载手机版

可汗学院

📅 08-21 👁️ 5153